近期,几家民营银行披露盈利情况如下:去年3月末开业的民商银行最先实现盈利,在去年末便实现净利润1018万元;同年4月末开业的金城银行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9800万元。
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纯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,网商银行此前披露亏损了7000万。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:模式更轻的互联网银行,为何反而还在亏损?
已经至少有三位互联网民营银行人士,其中一位甚至是行长的人告诉笔者:“这太正常不过了。”网商银行内部人士直接点题——由于技术系统搭建——支撑着互联网银行这种纯网络轻模式运营的,恰恰是很“重”的科技系统架构。
这样的系统架构有多重?传统上要让一家银行运作起来,后台机房必不可少。有的银行的机房还分为一级分行、区域中心。机房搭建好了还要有灾备中心。机房搭好后,要选择服务器(大型机或是数台小型机)、数据库和存储设备。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IOE。而“去IOE”指的就是不用国外品牌,全部基于金融安全考虑启用国内品牌。
这是所有银行都要的东西,网络银行特别在哪呢?某位民营银行行长告诉笔者,要去判断两家银行前期究竟投入了多少非常困难,因为这还涉及两家的目标——他们究竟要自建系统到怎样的程度,比如是每秒支撑一万笔的支付还是一亿笔的支付?但可以确定的是,一套完整的银行系统,不可能用一年的时间就开发出来,并且完全回笼成本。很多批筹不久就马上上线并且声称自己已经盈利的,估计只是核心系统的主要几个功能模块到位而已。
一个数据或许可以管窥其中奥妙。记者注意到,现在微众和网商两家的系统,仅就放贷而言,都是千万级以上的放款笔数,远将其他几个侧重于对公业务的民营银行的几千笔甩在脑后。另外笔者确知的是,网商银行的系统开发了一年半有余,而微众银行的系统开发时间甚至还更长。所以,在前期投入更为持久的时间和更为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,仅正式开业一年多就盈利是不可能的。
不过好在是,从长远来看,一旦系统大部分到位,它对经营起的效益是无法估量的。国外有荷兰银行砍掉5800名员工用机器人取代,国内的银行现在每年投入数十亿到科技后台上(工行去年就高达50亿),这不都侧面证明科技支出的“烧钱”必要性吗?
我想,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都快过完了,几百家申请民营银行牌照的只有14家完成论证,而14家中又只有3家获批筹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。
(本文转自证券时报,仅供参考)